【導讀】中藥起源悠久,許多中藥品種都需要經過炮制,炮制是中藥制作中的一個關鍵工序,會直接影響中藥的藥效,炮制過程中藥物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現代光譜儀器為您揭示。
地黃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地黃,其根部為傳統中藥之一,最早出典于《神農本草經》。
依照炮制方法在藥材上分為:生地黃和熟地黃。生地黃,性涼味甘苦,功用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熟地黃,性溫味甘,功用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二者藥性及功效不同。因此,生地黃炮制加工成熟地黃,其炮制質量對保證其藥性及功效非常重要。
“黑如漆,甜如飴”,是熟地黃傳統經驗,但并沒有客觀標準量化這一過程。如何有效的控制炮制過程,從而達到最佳的藥效呢?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樊克鋒教授,使用PerkinElmer高性能紅外光譜儀,通過測試炮制過程中地黃光譜的變化,揭示了炮制過程的真相。
圖1 酒燉熟地炮制過程樣品粉末顏色變化
地黃富含低聚糖類,其中以水蘇糖為主。生地經炮制加工成熟地,主要就是低聚糖轉化成單糖。譜圖變化重點在1200cm-1~900cm-1波段和900cm-1~700 cm-1兩個波段,前者主要就是糖的C-O(H)鍵彎曲振動吸收,后者主要是糖環的不同振動吸收。
圖2 地黃炮制過程紅外光譜圖(1200cm-1~900cm-1波段和900cm-1~700 cm-1波段)
“甜如飴”,是由于低聚糖水解所得單糖。譜圖表現上,1050 cm-1主強峰由單強峰變為1026和1058 cm-1雙強峰、831-797-771 cm-1波段的山形峰變817-797-777 cm-1的階梯峰。
“黑如漆”,是由于水解所得的果糖能與氨基酸反應成蛋白黑素。水蘇糖水解得到的大部分果糖與地黃所含氨基酸反應生成了蛋白黑素,同時使得果糖的含量減少到與分解所得的葡萄糖含量之比接近1:5,出現了~777cm-1的特征峰。
生地炮制成熟地過程主要就是糖轉化過程,而糖分的轉化在紅外譜圖上有明顯特征。因此,地黃炮制的過程,不論是地黃生物形態(色味)、藥學性質(性味功效)變化,都可以通過紅外光譜特征進行判斷跟蹤,保證地黃達到可靠的藥效。
表1酒燉熟地炮制過程中紅外光譜與化學成分、生物形態及藥學性質等變化的相關性分析